港南区木梓镇大东水厂是一家私人经营的企业,供应了差不多半个木梓镇的生活用水,覆盖木梓村、大东村、大兴村、红朗村等十几个屯上万人,自2017年以来自来水经常是水质浑浊,水中夹带着泥微、微生物,自来水流入储水罐沉淀后底下露出黑色的一层沉淀物,流经的净水透明过滤器里经常出现绿色青苔。现在农村里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令人担心的是村民们花钱安装的饮用自来水安全受到了威胁,木梓镇大东水厂供的水质如不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标准无异于慢性投毒。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以及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希望政府的有关部门做好监测大东水厂的水质问题,加大监督、操查力度。
(以下是网上查找到关于自来水方面的资料,建议相关部门检查时对照:)
其实,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并不简单,(共分为四道生产工序),让大家增进对自来水生产的了解:
第一道生产工序--反应,其过程包括“原水--→混合槽--→网格反应池”。原水是指未经加工的自来水生产用水,通常原水中都带有诸如藻类、腐殖质、泥沙之类的轻微颗粒,这时自来水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在原水中投加“净水剂”——碱式氯化铝(俗称为矾),碱式氯化铝在原水中可产生正电荷,令水中的轻微颗粒受静电作用而形成较大的颗粒团,以易于沉淀。而“前加氯”则可根据原水情况选择是否投加,其作用主要有:①助凝剂,主要是氧化水中的腐殖质和胶体,使之能产生混凝沉淀;②杀藻剂,根据原水中的藻类含量多少而决定是否投加(水中藻类的含量过高可产生异味),以杀灭藻类。“前加泥”是水中藻类过多时,增加水中的吸附能力,使净水剂能起到更有效作用。“前加碱”是原水PH值过低时,影响水体的混凝沉淀效果,故要投加石灰等碱类,增加水的沉淀效果,并使其出厂水PH值保持在中性。原水在投加净水剂等多项药剂之后,再经过混合槽和网格反应池,这样水中的轻微颗粒就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大的颗粒团。
第二道生产工序--沉淀,其过程包括“网格反应池--→斜管沉淀池”。这时,原水从网格反应池流入斜管沉淀池,在水中较大的颗粒团在通过沉淀池的斜板时,就会附着并沉淀到斜板的底层,经此处理后的水质变得近乎清澈如镜。而沉淀下来的污泥定期经排泥车排走,保持沉淀池的洁净。
第三道生产工序--过滤,其过程包括“斜管沉淀池--→气水反冲洗滤池--→清水池”。潺潺清流顺着斜管沉淀池上面的集水槽汇集流入滤池,水中的细微杂质被滤池中的滤沙过滤和吸附之后(当滤沙中的细微杂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滤池也要定期进行〃气水反冲洗〃清洗,以保持良好过滤效果),洁净澄清的滤后水沿着管道流往清水池进行贮存,并在清水中再次投加入液氯进行一段时间消毒,对水体的细菌、大肠杆菌等病菌进行杀灭,整个净水处理过程到此就已完成。
第四道工序--加压供水,其过程包括“清水池--→二级泵房--→供水管网”。经消毒后的自来水贮存在清水池中,通过水厂二级泵房的水泵加压之后,洁净的自来水沿着供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
..............
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五督查组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秀水镇新光村暗访发现饮水问题时,督查组建议:相关部门要压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地方主体责任,并落实到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确保每一处农村供水工程都有人管;各地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进度,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并探索后期维护长效机制;水利部门要和卫生健康部门共同研究提升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全力配合统计等部门普查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
经木梓镇政府工作人员现场到木梓圩镇水厂核查,木梓水厂出水源头显示正常,没有发现水浑浊、发臭的现象。据向水厂负责人谭景才了解,可能致发生自来水浑浊、发臭等现象一是部分群众长时间未使用自来水,突然开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浑浊异味等,让水流几分钟后可解决上述问题;二是偶尔圩镇的自来水管可能被大车压坏导致有浑水流入。近期将加强对自来水管的维修和管护,确保群众饮水安全。